没有人不知道玉,但鲜有人了解玉。
没有人不喜欢玉,但少有人敢买玉。
原因何在?大家觉得玉太专业,水太深,不敢轻易尝试。
太专业有错吗?专业能让技术不断精进,能让效率显著提升。专业没错,但如何看待、利用专业很重要。专业不是建起一道围墙,别人都不能进来,只是墙里面的人玩。或者学术领域可能也行得通,但面向大众的商业领域,关于专业的表现,就需要另辟蹊径。
让专业“不专业”
正是因为太过于专业,玉雕始终在小圈子里面转,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从业这么多年,跟人说起玉来,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觉得玉是古董和收藏品,一部人则直接将玉和珠宝对等,比如手镯和吊坠,最近几年风行的金镶玉倒是让玉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稍微具象和新潮了一些,但比起一些耳熟能详的消费品品牌而言,哪怕定位为消费品级别的玉,也实在很难让人想起一个品牌,在市场这个维度,玉品牌几乎是空缺。
玉雕发展至此,当然不能怪大众。我们的有些所作所为的确在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远,让大众觉得高不可攀,觉得神秘。
大众消费层面,价格体系混乱,几十块钱是玉,几十万、上百万也是玉,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一时半会不好解释清楚,再加上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大众宁愿转身投入到西式珠宝的阵营,好歹钻石还有4C,外观也时尚。
任何一件东西,如果需要让消费者成为专家去接近它,这个门槛就高了。
成为专家就万事大吉了?投资收藏层面,收藏家们在一系列专有名词的轰炸中,不断学习地质学、考古学、文学、美术学,又通过后期不断演练,缴纳“不菲”的学费之后,好不容易成为专家,但依旧要操心玉雕作品的变现能力、流通渠道。
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专业有时候真的是会被专业诅咒的,专业也会成为专业的绊脚石。
很多行业发展遇到瓶颈并不是行业本身不受人欢迎,主要还在于发展的思路,多的是过于专业而不自知,但如果跳出来看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玉雕行业最常听见也最熟悉的话。最熟悉不代表最理解,更不代表最上心。
就正道而言,我们深知玉雕拍卖机构其实就是服务机构,不是纯学术机构,一味陷入到专业的语境中,难免会将自己画地为牢。服务好创作者,服务好消费者,用自己专业的能力,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把很多专业的东西变得不那么专业,吸引人了解和消费,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之为成功。
对正道而言,我们太缺服务意识。服务创作者,我们没有提供明确的消费指数供他们参考,没有及时根据市场反馈给予他们创作诸多建议,以便他们调整方向。对于消费者,相关上拍作品的说明太少,售后也没那么周到,更没有真正建立起和消费者之间的紧密沟通。而这些,都需要以专业手段和专业素养去不断改善。
现在,业内的客户能够支撑一家拍卖机构生存,但总有一天,我们要跳出圈子跑市场,征服更多的客户。总有一天,我们需要做的更大更强,让更多的人了解玉,爱上玉。
再就是多一些传播的意识,让小众、专业的信息最大程度扩散辐射到全社会。传统行业大多不屑于传播,不屑于发声,总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营销是花架子,没必要。但时代真的在变,从物质到信息,更新变化的速度比以前上千年都快,一种艺术或者一件作品,如果没人知道和了解,将会被迅速淹没。
西方的奢侈品是如何在中国攻城略地的?靠的就是传播,至于戴比尔斯集团构建的钻石帝国,就更是如此。换一个角度,传播除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出售作品,赚取利润,更重要的是让玉在人们心目中活起来,和他们的生活搭上关系,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专业的我们,是时候该和大众玩一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