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的含义十分丰富,对于大众而言,它们可以包邮,而对于整个玉雕圈而言,江浙沪还俨然有包圆的态势:市场繁荣、创作活跃、前景光明,三地同气连枝,彼此呼应,集群效应叠加,远非一般地区可媲美。
提起碧玉,大多数人总觉得不够“高贵”,没有同根的和田白玉受宠爱,也不如颜色有几分相近的翡翠受瞩目。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本次正道秋拍,我们征集到了为数不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樊军民的作品,俨然“小专场”的规模。
        新疆是全国最大的玉石原料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玉器成品销售集散地,但这被称为“玉石之乡”的地方,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扮演的只是原料供应者的角色,被外界称之为“有玉无雕”。
唯有重器可传世,随着和田玉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玉料的日益稀缺,玉雕摆件尤其是玉雕山子应该受到藏家重视,其历史地位与市场价值值得关注。
都知道当下是中国玉雕史上最疯狂的一段时期,然而,在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缔造的那场玩玉热潮并不亚于今天,只不过碍于当时的原料、挖掘技术、雕刻工具、物流等各种条件,玩玉的规模和数量无法与今天相比,但热情丝毫不弱,那么玩玉的观念和今天有什么区别呢?
龙, 在中国文化史上延绵传承了七八千年之久,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吉祥物之一,居四灵之首,具昂扬的生命力。人们常把志向高洁、行为不俗、有品德、有才识、功成名就的人称为“龙”。
市场能够造就流行,但并不一定能创造风格,更不一定能塑造经典。艺术行业的成熟发展,正是从创作者追求自我表达的集体自觉开始的,只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个行业才会真正繁荣,也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古人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书房之中,坐而论道,必少不了器。
清乾隆期是中国古代玉雕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的繁复、精细和精巧风格在民国及建国后依然由玉雕师们不断地复兴和传承着,如今,这种风格仍然在当代玉雕中占有着重要的份量。传统的扬州保形掏洞风格的山子、痕都斯坦风格的器皿、雕刻精细镶嵌华丽的观音摆件等等,在北京正道2018秋拍中都一一有所展现。
“只闻于泾工,不见于泾活。”这句话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一则于泾的琢玉功夫厉害,享誉行圈。事实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并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实在无法准确探知一个人的创作功夫究竟厉害到怎样的程度。但在于泾身上,至少有以下事实予以佐证。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为中心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属于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以作品雕工细腻、内涵深厚而见长,而在皮色的应用、巧作和精制以及工艺的发扬、理解、运用上,也更加出神入化。
        刘忠荣制作玉牌,从切牌料、设计图稿、勾样、平底、画样、推落及整修,再经勾细样,精细琢磨与修饰后,最后经四道细磨的过程。每一道手续,每一个阶段,皆需一致进行,如有一线稍微疏忽,则就需全面整修了,对心力算得上极大的考验。
        市场平稳,绝少泡沫,这也意味着价格体系趋于透明。但大家内心依旧会有所期待,都希望自己是最有眼光的那一个,买到了最具性价比的作品,这是人性。
每一次活动都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 力争让预展的每一个环节, 对大家而言都成为真正的享受, 让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自2015年首场拍卖开始,正道就确立了现场拍卖、在线网拍和线下私洽这“三维一体”的当代玉雕销售体系,经过三年磨合,已经使得玉雕作品的售卖方式变得方便高效、灵活多样,藏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中国玉雕大师范同生利用皮色变化,因材施艺,将其雕琢为“十八罗汉佛国图”,正面洒金皮及聚红皮雕琢为坐于莲台上的释迦牟尼佛,法相端庄和熙,衣纹流畅俊逸,些许礓皮则设计为莲瓣,颇为精妙。
就最近几年的市场反馈而言,的确是小件作品成交更多,因为整个玉器市场或者说收藏市场越来越偏于大众化。原因很简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一部分原本活跃在日用市场的消费者开始转移到收藏市场,但他们和专业的收藏家相比,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算作尝试型或喜好型消费(尤以玉镯为代表)。
投资领域有一个理论:不要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投资有风险,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万一发生变故,鸡蛋会全部损失掉。分开放置不同,从概率上讲,每个篮子都有风险的可能性很小,这样的话,即使发生变故也总会有收获,不至于血本无归。这里面体现的是最朴素的风险分担意识。
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 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苏轼有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梳的材质多样,骨木牙角均有呈现。
拿到一件作品,本能地,我们会更多关注形态,颜色、玉质、雕工以及所附加的文化,然而,我们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光对作品的影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金高便尝试制作麻花活环手镯,一直到近两年技艺材日臻成熟。他设计出的绞丝形状的手镯,不但达到了失传技艺的水平,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思考增加了制作难度,让手镯更加圆润紧凑,并且佩戴时还能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不识文房,不懂中国。文房器皿所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生活方式。正道春拍文房器皿特辑。
自2015年首场拍卖以来,北京正道就采取“展拍结合”的方式,选取玉雕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玉雕大师,以个人作品专场展览的形式,将其代表性作品展示出来,为藏家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大师创作理念和风格的机会,已经成功举办了邱启敬、曹扬、倪伟滨、林国华等玉雕大师个展。
“绿松石是我雕得比较多的,因为它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止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但我不挑石头,朋友经常会拿奇形怪状不太好雕的石头给我,对我来说,每一块石头都是我的缘,就像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樊军民是新疆当代玉雕师承清晰的第三代创作者,不仅如此,新疆玉雕从第一代的马进贵,到第二代的马学武、赵敏几个大家或多或少都对其有师恩,对上,樊军民的学习履历简直完美。对下,他的育才之功同样不容小觑,桃李遍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像刘剑刚、马秀芳这样的中国玉雕大师。
中国传统文艺“三巨头”玉雕、家具和水墨聚首正道春拍。
   本期正道春拍,我们延续一贯的理念,以经典为依,征集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传统经典题材,樊军民、张焕庆创作的印章,瞿利军、殷建国、杨光等创作的炉瓶器皿都很具有说服力。
独籽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不是所有独籽都堪称完美,但每一颗独籽都独具魅力,即便不事雕琢,也有天成之美,算作大自然天赋造化的杰作。而它们质量、形状、颜色的些微不同,也为优秀的玉雕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